Complete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alysis for Oral Cancer Histomorphology

2018 
口腔癌的早期診斷與治療對於病人存活率有重大的影響,在用以早期鑑別診斷工具中,自體螢光被認爲有能早期分辨腫瘤細胞的潛力,但要能有效運用此技術必須要能完整了解整個螢光光譜的結構以及口腔上皮產生病變時所發生的變化。本篇的目標在於(1)分析腫瘤與對照組正常黏膜的廣泛螢光光譜;(2)藉由統計分析來找出兩者之間的差別,進而分辨出光譜中的何種波長最具有鑑別診斷的潛力。本篇實驗對象爲33位確診口腔鱗狀細胞癌的患者,分別由腫瘤處及正常黏膜處留取共66組的檢體,藉由日立F-7000高解析度螢光分析儀進行介析。激發光源波長設定爲250~650奈米,而發射接收波長則設定在250~700奈米。實驗結果發現當以300奈米到440奈米區間中的三種波長(1. 325~335, 2. 355~365, 3. 420~440)激發時可以得到相對應的三個放射波長高峰,這些高峰可能是由細胞自體螢光物質如菸鹼醯胺腺嘌呤二核甘酸,黃素腺鹼二核脢酸,膠原蛋白,彈力蛋白所產生,根據我們的結果膠原蛋白與彈力蛋白的減少影響似乎大於菸鹼醯胺腺嘌呤二核甘酸,黃素腺鹼二核脢酸的增加。結論:口腔癌細胞及正常黏膜細胞在光源照射下發散的自體螢光強度有顯著的差異,結果顯示當予以325~335, 355~365, 420~440奈米波長照射時最具有鑑別診斷的效力。
    • Correction
    • Source
    • Cite
    • Save
    • Machine Reading By IdeaReader
    0
    References
    0
    Citations
    NaN
    KQ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