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行到言辯──先秦「類」義考略

2018 
本研究以「類」為「語詞」,從先秦文獻中的用例分析「類」的語詞功能及意涵。試圖反省目前思想史或哲學史研究中的「類」概念,並且將考察範圍擴大到整個先秦思想環境,納入經史文獻如《詩》、《左傳》、《國語》。 本文將指出:「類」在西周時期被用以描述領袖實踐政治遠景的綜合性力量,與「君子」透過禮樂儀節展現的引領宗族的能力。春秋時,周王室與諸侯以「類」言周初祖德、記憶先王功業,並將之與現實世界結合,以「族類」區分異己,鞏固自身對於周文傳統的正當繼承的地位。同時由於新舊禮制觀念的拉扯,「類」也在關於「禮」的理論化與制度化的議題中出現,用作對於天地萬物的適切認識與其中運行原則的掌握。 而戰國諸子爭鳴,對於周文傳統的看法各自抱有不同立場,導致他們透過「類」所表達的價值觀不同。我試圖主張「墨辯」的「類」雖然確實關心「如何表達」的言辯形式或方法問題,但《墨子》早期篇章當中的「類」,仍具有一定價值判斷傾向,「墨辯」的「類」則是直面「名辯」論說的需要,凸顯了知識性與言辭層面的標準義。相對地,基於儒者對於周文的堅持,《荀子》的「類」在某種程度上回歸早期功能,將「類」的根本重心拉回到了周文禮樂與王者精神。並融合墨家對於「類」之言辯條理的重視,將「類」落實到因應戰國時局的言辯行動,是儒者作為一個「君子」而不斷企及「聖人」所能實踐的行為準則與內容。 本研究經由對文獻用例的直接整理,考察「類」在不同語境之中的涵義與功能變化,同時也希望呈現先秦思想的重心議題的轉移之一面向。
    • Correction
    • Source
    • Cite
    • Save
    • Machine Reading By IdeaReader
    0
    References
    0
    Citations
    NaN
    KQ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