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明文藝場域「狂士」身分之研究

2002 
提 要 本論文以《中晚明文藝場域「狂士」身分之研究》作為探討主題,採取後現代史學、詮釋人類學之方法工具,拆解歷來狂士論述,重新編織狂士知識,依序開展的議題如下所述﹕ 第一編、編織與拆解的共舞 第一章第一節,在四庫館臣的宏偉敘述之外,考掘出四條擬塑狂士譜系的線索,分別為:地域認同的收編書寫、擬世說體的傳抄聯衍、私家史傳的隱性論述、序跋評點的揄揚與傳播。第二節,嘗試重新編織狂士譜系的意義,指出譜系之存在乃是為狂士此一知識社群,提供了一組「認同譜系、敘述庇護所及文化參照系統」﹔其二指出:擬塑譜系時的懷古心理,其「時間圖示」,實為一現時、空洞的心理時間,並不具有「回復古典」之實際意義﹔其三、「眾聲喧嘩的狂士意蘊」,則初步歸納出明代談狂的意義,點明複雜多元的詮釋現象。其四、「諸家論述的角力競逐」,則揭露「狂士吳中論」、「四庫全書狂士論述」為霸權論述,作為開啟下文多元小論述之伏筆。 第二章選擇譜系中的狂士個案,追索中明到晚明的歷時變化。掘發其中相應的互動關係——因為文藝場域接受角度的變遷,而導致說話者所描繪的「狂士圖像」產生變化。其變因分兩部分論述:文藝觀方面,乃是由「典雅華麗的復古文風」、朝向「與人格合轍的自我書寫」遞變。人物觀方面,則是由「懷柔收編與訓戒懲罰––官權中心」、朝向「自我主體意識的彰顯––個體中心」遞變。其次,則以個案為研究中心,分別探討了吳中的唐寅、祝允明﹔湖北的王廷陳、蜀地的楊慎。除了呼應前述由接受氛圍探討狂士圖像變化的論點之外,更考察出數位吳中以外的狂士個案,可見得狂士非吳中所獨有。 第二編、表演與觀看的對話 本編針對「形狂心亦狂」一類狂士作深度考掘,第一章「狂姿逸態的文化表演」,除了概覽狂士風氣之外,也交代本文作為核心研究對象之狂士取樣。此外,則嘗試歸納場域上集體描繪的狂士圖像,具有下列狂態特質:(一)、自負高才、大言進取 (二)、邊緣化型態(三)、狂蕩不羈的行止(四)、標舉狂誕簡傲的才性。其次,則企圖勾勒一幅「人造合成的狂士圖像」作為概觀,從而由此開展相關的衍生論述。 第二章 「觀看氛圍的深化論述」,則聚焦在文藝場域上風行的尊狂論述,依其脈絡分為「陽明學的狂者胸次」以及「晚明尊狂論之分殊」。其次,則就形狂論述擇選「傲岸公卿」主題,探討文藝場域中,運用文化參照系統,對此形狂特質進行文化加工的現象。在此,筆者歸結出三種深化論述的話語策略:(一)、區辨薰蕕(二)、詮釋深意(三)、標舉境界。此結論可作為其他形狂論述之基礎分析模式。 第三編、耽溺與超拔的辯證 本編切入角度,採取回歸該人物說話脈絡,探究其深層意蘊,考掘出狂士縱放行徑的諸多心理層次。其中狂士應世接物的寄物心態,有兩種基模,分別為:一、寄情於物––不遇心態的消極應物﹔ 二、寄物彰我––豪傑狂者的積極應物。其次,就明人觀點再現其「縱放寄物」論之內在建構,並由回溯魏晉縱放論、王陽明論縱放寄物來看該說特質與發展。 第二章「寄而不住的生活美學」,則由明人袁宏道等人對「寄物」心態的反思、戀物固著的掙扎與擺脫,推展出肯定俗世生活、追求主體自適的生活美學。 第四編、流離與返歸的跨越 將狂士認同納到整體文化困境中的生存焦慮來談,就狂士明志表性的書寫,分析其內在自我的追尋歷程——由流離失所處境的自我鏡視,到返歸自我的生命家園。其中又依次歷經「斷裂的覺知到重劃疆界」,以及表彰率性任真的自我圖像的過程。 末了以「疆界跨越與尊重他人」,作為本論文之結語,同時開啟了跨越疆界、尊重多元文化的無限視角。 結 論——研究成果與展望未來 總結本論文之研究成果,並闡述其學術價值,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附錄及參考書目 最後,本論文之附錄,檢附了「資料一:《四庫全書總目》之狂士論述」、「圖表十:中晚明狂士小傳資料彙集表」,以應讀者方便檢索之需。
    • Correction
    • Source
    • Cite
    • Save
    • Machine Reading By IdeaReader
    0
    References
    0
    Citations
    NaN
    KQ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