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哀牢山-大象山段渐新世-早中新世热史演化及成因

2017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范围内样品热史演化的系统构建工作偏少;部分学者往往将样品的冷却年龄简单地归因于断裂带的事件年龄,而没有考虑热扰动因素,致使以往研究结论仍然存在分歧及不合理之处.利用断裂带中高温测年资料,构建了 T-t 变化曲线,结合压力-温度-深度( P-T-D ) 变化趋势及地层恢复,对 T-t 变化的成因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中高温热史演化表明断裂带SE端(大象山段) 与NW端(哀牢山段) 皆经历2期冷却过程;在地层剥蚀或构造剥露作用诱导下,SE端、NW端于32~30 Ma、32~22 Ma分别经历第1期冷却过程,而其在26~24 Ma、22~20 Ma分别经历的第2期冷却过程中,由于断裂活动减弱这一因素,致使该期冷却速率明显增大(尤其是断裂带NW端).伴随着印支地块的顺时针旋转挤出,断裂带中南部左旋转换拉张构造活动向北迁移.在断裂带 T-t 演化的第1个阶段内,受断裂带转换拉张强度NW向减弱的影响,断裂带SE端正断活动所致的山体隆升效应明显强于NW端,致使SE端样品冷却过程较早,同时冷却速率明显偏大;而在第2个阶段,伴随着青藏高原进入中新世早期的隆升阶段,作为高原东南缘板块调节边界的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其活动性由SE端开始减弱,使得冷却过程由SE端向NW端传递.
    • Correction
    • Source
    • Cite
    • Save
    • Machine Reading By IdeaReader
    0
    References
    1
    Citations
    NaN
    KQI
    []